海澜之家:像“种树”一样转型升级

2013年12月11日

  来源:江苏经济报    作者:蔡逸

  12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江阴新桥的海澜之家采访。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家服装企业,这里没有一套制衣设备和一个制衣工人,也不占用一分土地建造厂房生产成衣,今年却预计可以实现120亿元门店终端零售总额。   “种菜当年即有收成,但收成少;种树周期长,但回报丰硕。”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把自己比喻成“种树人”,海澜之家便是他着力培养的一棵参天大树。“转型不是转行,转行伤筋动骨,转型脱胎换骨。天天想改行,永远做外行。再普通的产业,只要站稳‘龙头’就有回报!”周建平透露,海澜之家没有在扩大生产上投入一分钱,而是把钱投在了转型升级的“刀刃”上。   现代物流业支撑,向服务业转型   走在海澜之家物流工业园,仿佛置身一座物流城:24座分拣中心、仓储库房、发货大厅等有序布局、相互贯通。在园区,最先进的就是刚投入使用的智能高架立体仓库项目,由2个立体仓库、3个发货大厅、1个配送中心组成,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的自动化服装物流园,日均出入库能力可达上百万件。   走进箱包货品收储区,记者看到,来自200多家供应商的货品到货后,质检员对货品进行抽检,合格后开始收货入库。三条扫描换箱操作线有36个工位,每天可完成16万件扫描换箱量。   这里的高位货架高27米,可存放约70万箱、4000万件产品,存储量是同样占地面积平库的7倍。除了箱包高位仓库,挂装高位仓库也令人震撼。在一幢7层的仓库中,1层是发货大厅、2层是拣送区域、3层—7层是收货存储区域,2-7层通过四通八达的自动传输带连通。记者看到,这里共有183条轨道,意味着可同时为183家门店安排货品。仓库里存储的任何一件产品,从查询、定位、出库、进入物流程序,只要30秒,而且是“零差错”。   从传统的“人找货”,到现在的“货找人”,核心就是每件衣服都拥有“身份证”———唯一的条形码,装有传感设备的物流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据公司储运中心综合管理部周丽平部长介绍,借助条形码,仓储、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海澜之家都能准确掌握,哪怕库存只有1件也能知道在某个门店。智能化信息系统投运后,全国2000多家门店配货只需8小时。   轻资产运营,编织完美“微笑曲线”   海澜之家的研发大楼和物流园隔路相望,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总部大脑”和“神经中枢”。虽然占地不到800亩,员工4000余名,却统领着大江南北近2800家门店的连锁版图。这样的布局生动地阐述了海澜之家的“轻资产运作模式”:把研发和销售留在江阴,把生产和加工转移出去。   具体而言,在整个服装业产销流程中,海澜之家掌握了上游的“品牌设计”,以及下游的“营销管理”,中间的“成衣生产”环节则被外包出去。海澜之家将供应商、加盟商有机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各司其职、各获其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不同于一般服装企业和一般连锁企业的商业模式。   200多家外部供应商在与海澜之家的合作中,实现了“企业重生”。前些年,不少以外贸为主的服装生产厂家订单减少,面临生存危机,海澜之家看准时机,把周边分散的制造资源整合起来,把生产制造这一环节外包出去。这不仅让海澜之家完成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第一步,生产厂商也借助这一优秀平台实现重生。江阴一家t恤制造商2005年与海澜之家合作,第一年的采购量只有10万件左右,此后逐年增长,今年达到400万件,供货价值1.5亿元,企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这家t恤制造商还专门在广州成立了20多人的设计团队,今年有33款设计产品被海澜之家选中,其中一款畅销t恤的供货量就达120万件。   在销售环节,海澜之家采取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合作模式。加盟商只需要提供门店资源并承担加盟店经营费用,门店的管理则完全交给海澜之家。商品实现最终销售后,加盟店与海澜之家根据协议约定结算营业收入。这不仅实现了所有门店统一形象策划、统一供货、统一指导价格、统一业务模式、统一服务规范,也降低了对加盟商服装行业从业经验的要求。   目前,海澜之家遍布全国的近2800家门店,每个门店数秒钟之内就能查出某种商品销售情况;商品断货,1小时之内就能实现同城快速调剂;发生任何意外情况,1分钟之内就会直接反馈到总部。海澜之家的货品配送外包给了社会化物流公司,长三角地区能实现当天配货,最远的乌鲁木齐等地门店能实现5—6天配货,准点率超过98%,完全能满足终端销售需求。   集约发展,实施平价策略   由于成本上升、电商冲击加上经济增速放缓等原因,2011年开始,国内服装行业遭受一波增长放缓和库存上升的巨大冲击。然而,海澜之家却在国内服装业中一枝独秀,供应链成本控制,规模化门店布局,让海澜的销售增长超过30%。   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新增用地—建造厂房—增加员工—扩大生产”的传统经营模式,海澜之家要实现120亿零售额,需要土地总面积3.2万亩,产品制造工人8万名,用电3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整个新桥镇19.3平方公里土地,2.4万户籍人口加起来都不够用。而现在通过把制造环节剥离、建设高位智能仓库等集约化发展模式,仅用传统模式1/40的土地资源、1/20的人力资源、1/20的用电量就创造了现在的经济效益。   去年底,海澜之家开始实施“平价品牌”战略定位。海澜在全国门店众多,价格适中,消费者购买频次高,这使得供应商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优势。比如说,对同一家供应商,别的品牌只要3000条牛仔裤,一条赚10元,利润只有3万元。海澜之家的需求量有10万条,一条哪怕只赚两元钱,利润就有20万元了。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单项技术或单个环节的竞争,而是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抓住产业的核心,输出标准,形成战略联盟。”周建平说,只有懂得资源整合的人,才能在现代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通讯员 高  林  厉方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