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被《新闻联播》关注

2013年12月11日

来源:江南晚报   作者:宋超   本报讯 当“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的广告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时,可能大多数无锡人还没有意识到身边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服装企业——没有一套制衣设备和一名制衣工人,不占用一分土地建造厂房生产成衣,但今年的门店零售总额预计将突破百亿元。12月5日,当《新闻联播》聚焦海澜之家,这个位于江阴新桥镇的服装企业“墙外开花墙里香”,让广大无锡市民刮目相看。   在江阴新桥镇海澜之家工业园,隔路相望的两个区域分别是海澜之家的研发大楼和物流园,企业负责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总部大脑”和“神经中枢”。两个区域建筑的布局生动地阐述了海澜之家的“轻资产运作模式”:把研发和销售留在江阴,把生产和加工转移出去。具体而言,在整个服装业产销流程中,海澜之家掌握了上游的“产品企划、品牌管理”,以及下游的“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管理”,而中间的“成衣生产、运输配送”环节则被外包出去。在实践中,海澜之家将供应商、加盟商和公司有机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在各方均承担有限风险的条件下,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各司其职、各获其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不同于一般服装企业和一般连锁企业的商业模式。   海澜之家的成功之路,从品牌理念、服装设计到加盟模式,都有自己独到之处。“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是核心品牌理念,公司研发中心围绕20-40周岁中国男士消费者的衣着习惯和审美情趣,通过分析、总结第一手销售数据进行产品规划和设计。设计中心完成产品规划之后,将产品理念与供应商的设计部门沟通,供应商的设计师进行具体设计,公司设计中心进行筛选和修改并最终确定新产品款式。按照形象说法,海澜之家总部上百名的设计人员是“中央军”,重在宏观把握;供应商上千人的设计队伍是“地方军”,重在微观操作。在销售环节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合作模式,加盟商只需要提供门店资源并承担加盟店经营费用,门店的管理则完全交给海澜之家,海澜之家对终端渠道的掌握,实现了所有门店统一形象策划、统一供货、统一指导价格、统一业务模式、统一服务规范,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公司营销网络布局。   据悉,海澜之家现有外部供应商200多家,到2013年底全国连锁门店预计可达2800家左右。庞大的货品量全部在江阴总部的海澜之家物流工业园集散后发往全国各地,在这里,24座分拣中心、仓储库房、发货大厅等有序布局、相互贯通。其智能高架立体仓库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在中国服装行业独一无二,由于每件衣服都有唯一的条形码可供装有传感设备的物流系统识别,仓库里存储的任何一件产品,从查询、定位、出库、进入物流程序,只要30秒,而且是“零差错”,全国近2800家门店配货,只需要8小时就能完成。任何一个门店商品断货,1小时之内就能实现同城快速调剂; 发生任何意外情况,1分钟之内就会直接反馈到总部。除总部的物流基地外,海澜之家还会在全国设立区域集散中心,采取“供应商—总部—门店”的扁平化模式,没有中间环节,最大限度降低仓储、人力资源等成本,保证了海澜之家平价销售策略顺利实施。   海澜之家最值得其他服装行业羡慕的是其产出和资源成本消耗的逆差——如果按照“新增用地—建造厂房—增加员工—扩大生产”的传统经营模式,海澜之家要实现超百亿元的零售总额,需要土地总面积3.2万亩,产品制造工人8万名,用电3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整个新桥镇19.3平方公里土地和2.4万户籍人口加起来都不够用。而现在海澜之家只用了传统模式1/40的土地资源、1/20的人力资源、1/20的用电量创造了现在的经济效益。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实现“机器换人”,是海澜之家的秘诀。以物流园区用工量为例,目前是2000人,按照全国近2800家门店计算,平均下来相当于每3家店物流用工仅2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劳动效率。(晚报记者 宋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