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省级媒体聚焦海澜转型发展
2013年12月11日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胡琦
本报讯 日前,人民日报、央视、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十余家中央和省级媒体齐聚江阴新桥,对海澜转型发展和模式创新的经验做法集中采访。
在海澜之家工业园,隔路相望的海澜之家总部研发大楼和物流园犹如连锁版图的“总部大脑”和“神经中枢”,给所有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结算中心仅有130余人,但是却将全国近2800家门店的所有销售数据“尽在掌握”,如此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反应模式让媒体记者们啧啧称奇。而物流园今年投用的智能高架立体仓库项目更是引发众人的关注,高27米的仓储货架气势恢宏,全国供应商汇集至此的成衣产品已经分装入库换上海澜之家的包装箱,仓库与发货大厅和配送中心由自动化传送系统连接相通,看到仓库里的产品从查询、定位、出库、进入物流程序只花时30秒,媒体记者均惊叹不已。
得知海澜之家在新桥总部没有一套制衣设备和一个制衣工人,不占用一分土地建造厂房生产成衣,今年海澜之家门店零售总额却预计超百亿元,众媒体向海澜集团总裁周建平探求商业模式革命带来的成功奥秘。
周建平表示,刚刚过完25周岁生日的海澜集团在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立足于抓住时代需要、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企业没有把重点放在扩张设备、土地和厂房上,而是一方面不断在人才方面集聚,一方面做品牌发展的尝试。这十几年来,中国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牌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而海澜在粗纺、精纺、服装一路走来后,以商业模式革命和品牌革新引领转型升级,以品牌 平台的模式,在历经十余年发展后收到了裂变式增长的效果。
“有人种菜,有人种树,我们主张种树,种树前面几年是没有果实的,只有付出,但长成后每年都有,而且抗风险能力更强,所以我们的发展先慢后快、越来越快。”周建平表示,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在时代大潮中选择了房地产等多元化发展,但是海澜始终立足自身,“这么多年没走出本行业,转型不是转行,转行要伤筋动骨,转型是脱胎换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外转造型、内转基因,在人才、观念、发展方向、商业模式、乐橙凯发的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所以才有了近几年体现出来的数据。”
对于近年来电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周建平表示,海澜之家四年前就培养了上百人的线上销售队伍,近几年来几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但是这仍然不会改变以线下连锁经营为绝对主打的位置,把人才队伍培养好,一旦线上出现更大的爆发,能够在第一时间跟进需求。此外,周建平表示,海澜之家的国际化思路已经开始,将与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一系列国际品牌展开竞争,几年后待时机成熟,也不排除会跨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 (胡琦)